-
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姓名】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年份】2016
【国籍】美国
【获奖原因】借用拓扑学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薄层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现象以及发生机理和相变理论
【个人简介】
迈克尔·科斯特利茨(J.Michael Kosterlitz)1942年生于英国,1969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20世纪70年代初,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和戴维•索利斯就发现当时有关薄层超导理论存在错误,他们借用拓扑学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薄层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现象以及发生机理和相变理论。因此与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分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邓肯•霍尔丹
【姓名】邓肯•霍尔丹
【年份】2016
【国籍】美国
【获奖原因】借用拓扑学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薄层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现象以及发生机理和相变理论
【个人简介】
邓肯•霍尔丹(F.Duncan M.Haldane)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195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78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在1988年运用拓扑概念阐述了“拓扑量子流体”在缺乏磁场条件下存在于薄层半导体内的现象,其理论为凝聚态物理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因此与戴维•索利斯、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分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戴维•索利斯
【姓名】戴维•索利斯
【年份】2016
【国籍】美国
【获奖原因】借用拓扑学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薄层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现象以及发生机理和相变理论
【个人简介】
戴维•索利斯(David J.Thouless)1934年出生于英国,1958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戴维•索利斯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就发现当时有关薄层超导理论存在错误,他们借用拓扑学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薄层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现象以及发生机理和相变理论。随后,戴维•索利斯又于1983年对以前的研究成果给出了进一步的实验验证,运用拓扑理论很好地描述了电导率非连续变化所反映出来的电子特征。因此与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分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阿瑟•麦克唐纳
【姓名】阿瑟•麦克唐纳
【年份】2015
【国籍】加拿大
【获奖原因】“发现中微子震荡,并且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
【个人简介】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McDonald),1943年8月29日出生于加拿大。现任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研究所主任,女王大学戈登和帕特里夏灰色粒子天体物理主席。2001年8月,在麦克唐纳的领导下,据安大略省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地下2100米检测设施的观测结果,可推论出自太阳的电中微子会因中微子振荡机制变型为缈中微子和陶中微子。此研究结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为学术界所公认。2007年,麦克唐纳和户塚洋二被授予富兰克林奖章。2015年,他与梶田隆章共享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梶田隆章
【姓名】梶田隆章
【年份】2015
【国籍】日本
【获奖原因】“发现中微子震荡,并且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
【个人简介】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1959年3月9日出生于日本,1986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所长、同研究所附属宇宙中微子观测信息融合中心负责人。1998年,梶田与户塚领导的实验小组证实了中微子震荡的存在且中微子具有质量。2015年,他与加拿大物理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分享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结果分别对于大气中微子问题与太阳中微子问题给出解释,这揭露了标准模型的一大瑕疵,即中微子必须不带质量。
-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姓名】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年份】1996
【国籍】美国
【获奖原因】“发现了在氦-3中的超流动性”
【个人简介】道格拉斯·奥谢罗夫(DouglasD.Sheriff),1945年8月1日出生于美国。1967年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了液态氦-3的三种超流相。这些氦-3新相是超导体的不带电类似物,但次序更加复杂。1996年,物理奖授予道格拉斯.奥谢罗夫,以此表彰其对氦-3超流性的发现。
-
戴维•李
【姓名】戴维•李
【年份】1996
【国籍】美国
【获奖原因】“发现了在氦-3中的超流动性”
【个人简介】戴维•李(David Morris Lee),1931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金属的超导理论(BCS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认为在极低温度下3He也可能会形成超流体。但是人们一直未能在实验上发现3He的超流动性。20世纪70年代,戴维·李领导的康奈尔低温小组首次发现了3He的超流动性,不久,其它的研究小组也证实了他们的发现。1996年物理奖授予戴维•李、罗伯特•里查森、道格拉斯•奥谢罗夫,以表彰他们对氦-3超流性的发现。
-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姓名】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年份】1995
【国籍】美国
【获奖原因】“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
【个人简介】弗雷德里克•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1918年3月16日出生于美国。他与克莱德•科温一同在中微子实验中检测到中微子,他在基本粒子的发现及其基本性质的研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由于“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获得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马丁•佩尔
【姓名】马丁•佩尔
【年份】1995
【国籍】美国
【获奖原因】“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个人简介】马丁•佩尔(Martin Lewis Perl),1927年6月24日出生于美国。他于195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由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拉比指导。博士毕业以后,他在密西根大学的八年间主要研究物理强相互作用。由于“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他获得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克利福德•沙尔
【姓名】克利福德•沙尔
【年份】1994
【国籍】美国
【获奖原因】“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个人简介】克利福德•沙尔(Clifford Glenwood Shull),1915年9月23日出生于美国。克利福德•沙尔因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他和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共同199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不带电而具有磁矩,对磁性有特殊的灵敏度,因此中子磁散射对分析物质的磁特性具有突出的意义,是x射线衍射无法取代的。